二十四史作为涵盖中国古代至明朝的重要史学典籍,一直被视作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参考,备受推崇,成为无数学者和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之作。然而,在这其中,却有一本史书因其特殊的内容和评价,地位异常,虽被列入正史,却被称为“秽史”,这便是《魏书》。
为什么一部被冠以“秽史”之名的史书,依然能够跻身二十四史的正统行列,与《史记》等不朽名著并列,成为后世研究学习的重要资料?这其中,隐藏着不同寻常的原因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魏书》成书于北齐天保年间,历时三年编纂完成,共计一百三十卷,采用纪传体结构,分为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及志二十卷。主编者为著作郎魏收,书中详细记载了从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政权的兴衰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极为频繁的时代,许多短暂而又精彩纷呈的故事均发生于此。与大一统盛世不同,这一时期的史书主要聚焦于记录中国如何从群雄割据的局面逐步走向再度统一的过程。
展开剩余89%《魏书》叙述了北方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如何统一北方,创建北魏政权,以及后来政权的逐渐瓦解与衰亡。
1、降臣修史
其实,早在北魏王朝建立之初,拓跋珪便派遣官员采用编年体撰写魏史,随后改用纪传体。随着北魏灭亡,原有史料在战乱中散佚破损,最终成为魏收修订的基础文献。
《魏书》自开始便获得帝王的关注。据《北齐书·魏收传》记载,文宣帝高洋对魏收特别器重,亲自下诏称:“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这道免死金牌让魏收得以无所顾忌地编纂史书,且还获得了多人协助。
魏收原为北魏良臣,受降后才华得以北齐重用,承担修史任务。他深知肩负重任,撰写时谨慎细致,不敢有丝毫怠慢,甚至向皇帝请求延后完稿日期,以保证史料的准确性。
然而,《魏书》完成上表后,不仅魏收遭到非议,史书本身也被批评,未能在文宣帝生前公开发行。
2、魏史不实
《北齐书·魏收传》有一段记载:时论纷纷指责魏收所撰史书不公,文宣帝下诏让魏收与各大家族子孙同堂讨论,结果收到了上百条投诉,指责其“遗漏家世职位”,或“家族未被记录”,甚至“妄加毁谤”。
诸多世家子弟对魏收掺杂私情的修订极为不满,不少名门望族的家谱或被遗漏,或遭诋毁,遂在文宣帝面前公开对峙。
但由于文宣帝此前曾承诺不杀史官,事件最终以部分世家子弟被定罪、诬蔑史书为代价收场,《魏书》从此暂停流传。
贵族子弟们对史书的质疑未能解决,口耳相传,《魏书》被称作“秽史”,首次冠此恶名。
孝昭帝时,史书几经删改才得以重新发行;直到武成帝时期,《魏书》才最终定稿。
武成帝还将书稿退回给魏收,令其再度修订。魏收去世后,这部史书仍被后人辱骂为秽史。
隋文帝时期,认为“魏收所著,褒贬失实”,下令魏澹重新编纂魏史。但魏澹版本强调西魏正统,遭北魏后裔强烈反对,直到唐代仍有人呼吁修订,清代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亦批判其“趋附避讳,是非不公,真所谓‘秽史’也。”
北魏由鲜卑少数民族建立,社会文明程度较低,婚姻和爱情约束松散,导致普遍存在婚外情与淫乱现象。平民百姓尚且如此,皇室将相更是荒淫无度。
《魏书·崔浩传》记载:“初,郄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详述国事,言辞直白而不加掩饰。石铭立于大路显眼处,行人皆以为真言,史实遂广为人知。”
崔浩作为最早修订魏史的人之一,因坦率记录拓跋氏早期失国和乱伦丑闻而遭迫害,史事由他人接手修订。
尽管《魏书》后期经过多次修改,但早期版本必定保留了北魏淫乱私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杨愔与魏收的对话中可见端倪:“愔谓收曰:‘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
北魏初期名将与拓跋家族成员“性尤奢淫,太祖戒之,弗能革除”。窦僧演因奸淫民妇被举报而免职。
无论奸淫妻妹,还是与朋友之妻暗通款曲,毫无廉耻,完全背离古代礼义廉耻的传统价值观,令人不堪目睹。
1、偷腥的皇后
不仅男子荒淫,女性同样放纵,无视贞操,肆意妄为。
北魏数位皇后无一例外地让皇帝戴上了“绿帽”。文明皇后宠爱李弈,被显祖发现后杀害李弈,皇后怀恨在心,后来报复显祖。
“太后行为不正,私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心怀不满。显祖猝死,传言太后所为。”
文明皇后掌权后,私下与多位有妇之臣暗通款曲,直至去世,依然与数位大臣保持隐秘关系。
尽管如此,这样淫乱的私生活未被当时官员与帝王唾弃,反而被视为司空见惯。
《魏书·皇后传》详细记载了北魏几位皇后不守妇道,不知廉耻,与他人偷情的事实。
《魏书》所展现的史料,与传统史书所描绘的秩序井然的文明社会迥然不同,社会风气淫乱,令当时及后世古人难以接受,视为违背常理的污秽之书。
这还仅是经过多次审定删改后的内容,原版《魏书》无疑记载了更多令人不齿的丑闻。
因此,历代文人视《魏书》为淫秽黄书,嗤之以鼻,称其“秽史”,这正是其名号的根源。
2、肮脏历史同样值得铭记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历代文人多有诟病的史书,依然被收入二十四史,并传承至今?
原因正是因为其记录的真实。尽管部分内容掺杂魏收的个人情感,但《魏书》仍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北魏的历史面貌。
作为前朝官员,魏收对北魏诸多事件比北齐其他官员更为了解。且因受文宣帝敕令,可无所顾忌地撰史,减少外界干扰。
此外,《魏书》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由少数民族亲自编纂的史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带有传统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偏见。
北魏鲜卑族起初只是北方众多部落中无足轻重的一支,兼并其他部族时也融合其文化。部落婚俗在政权初期难以迅速改变。
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数年一更的皇帝让皇族无暇顾及整顿淫乱风气。
虽孝文帝大力推行迁都与汉化改革,但这些陋习依旧难改,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滞后,需代代努力才能逐步改善。
这种社会变革的案例值得后人铭记和借鉴。故即便《魏书》被部分文人嫌弃,它仍被历代帝王视为警示典籍,避免重蹈北魏覆辙。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之后的《北齐书》同样记载了许多淫乱史料。北齐继承了北魏的国力,社会荒淫无度甚至超过《魏书》所载。
北齐多位皇帝在后世口碑极差,酒色迷乱、暴虐无道的评价屡见不鲜。
然而,只有《魏书》被称为“秽史”,《北齐书》却未得此名,主要因两书成书时代不同。
北齐时期实行世族垄断,臣官多由贵族子弟担任,与北魏宗族关系密切。《魏书》直言不讳揭露世家丑闻,等同将贵族置于耻辱柱,遭众人抵制。
而《北齐书》成于唐代,科举制度兴起,寒门子弟有了入仕途径,皇帝不必顾忌贵族面子,自然无视贵族对史书的反感。
尽管《魏书》后世常被冠以“秽史”之名,但这也体现了魏收作为史家恪守职责的坚守。
正如古语所言:“史籍者,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烱戒,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言行举动,莫不备载,故人君慎焉。”
史官笔直,给予后人警示,为历史传承做贡献。史书是否“秽”,取决于后人如何解读,但《魏书》无疑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
“秽史”之名,亦从侧面反映了北朝历史变革的剧烈,见证了朝代更替背后的血泪史,同时彰显了一位优秀史学家的坚定信念与良知。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