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围绕俄罗斯的战略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了俄乌冲突背后的长期逻辑,以及俄罗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在多极世界格局下的意义。节目中,观众提出了一个关切现实的问题: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三年,会不会继续下去?有没有可能看到转机?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军教授给出了清晰的分析。他指出,尽管外界普遍认为战事已经进入“消耗阶段”,甚至有声音预测俄罗斯或将难以为继、不得不寻求停火,但从当前局势看,这些判断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对俄罗斯战略逻辑的误读。
三年冲突仍无转圜,和平谈判成效有限
今年5月,俄乌双方曾在土耳其举行了一场和平谈判。外界对此寄予一定期待,认为这是打破僵局的契机。然而,谈判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双方分歧仍深,关键问题毫无进展。
刘军教授在节目中回顾了今年4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一场中俄学术交流活动。在这场闭门会议上,来自俄罗斯战略界的专家明言,俄罗斯不会主动退缩,战争的走向取决于乌克兰是否愿意接受俄方提出的和平条件。
按照俄方的表述,如果乌克兰执意不接受这些条件,战事就将一直打下去。而这一“打下去”的目标并非仅仅是为了在战场上积累优势,而是要通过长期战事压缩乌克兰的综合国力,使其从一个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国,被削弱为中等甚至小型国家。
俄罗斯的谈判方式:不是讨价还价,而是单向“通牒式”谈判
刘军教授强调,理解这场战争是否会终结,关键不在于西方如何施压,也不在于俄军是否“疲惫”,而在于乌克兰政府是否愿意接受俄罗斯提出的条件。
他说,俄罗斯并不遵循传统的外交谈判逻辑。很多国家在谈判中会选择筹码交换——你退一步,我让一步,彼此中间找到“妥协地带”。但俄罗斯当前的策略却是“非此即彼”:我提出的条件,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但如果你拒绝,那就意味着战争继续,直到你改变立场。
这一方式从根本上排除了“各退一步”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俄罗斯的目标不是讨价还价后的和平,而是基于其国家利益所设定的“战略红线”获得全面满足。
因此,俄罗斯的谈判并非“谁赢谁输”的政治游戏,而是一种政治压迫手段。其根本意图,是通过军事和经济上的长期对抗,让乌克兰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遭受结构性重创,最终逼迫其屈从于俄罗斯设定的框架内。
乌克兰若不转变立场,战争或长期化
这一判断背后,是对当前战场形势的冷静评估。虽然俄乌战场陷入拉锯,俄军也承受着一定程度的损耗,但与西方媒体常见的“俄军即将崩溃”论调不同,俄罗斯战略界并未显现出急于收场的态势。
从资源动员能力到后勤保障体系,再到国内政治氛围,俄罗斯依旧具备打一场长期战争的基本条件。经济上,俄方也在能源出口、亚洲市场重新布局等方面寻得了“缓冲空间”。而在乌克兰方面,虽得到了西方大量援助,但其人口、基础设施、工业体系等方面的损失正日益严重。
刘军教授认为,如果乌克兰继续拒绝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和平框架”,战争很可能会持续下去,甚至不排除进入新的“长期消耗型战争”的阶段。
多极格局中的俄罗斯:不仅是战争,更是战略重塑
节目还提到,俄罗斯并不将这场战争视作一场单纯的“边境冲突”或“区域战争”,而是其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战略的一部分。在俄方看来,俄乌冲突不是终点,而是对整个西方主导秩序的一次挑战。若能借由战事实现“重新划界”,不仅能遏制北约东扩,也能为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再崛起铺平道路。
因此,在俄罗斯的战略视角下,与乌克兰的冲突更像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地缘博弈”。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在谈判中才坚持“通牒式立场”——因为它的目标不仅是结束战争,更是借由战争获得更大利益。
决定战争能否结束的,不是俄罗斯,也不是美国,而是乌克兰
俄乌冲突之所以持续三年仍未停火,核心原因并不在于俄罗斯无法止战,而在于乌克兰始终未准备好接受俄方条件。而俄罗斯也明确表示,自己的目标不会因西方压力或战场挫折而改变。
和平的钥匙或许已经递到乌克兰手中,只不过泽连斯基政府是否愿意转动这把钥匙,还远未可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是否还将继续,其实答案已经写在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里:如果你不退,我就打到你退。
从这个角度说,俄乌战争将何时停火,不取决于战场态势如何变换,而取决于乌克兰的政治决心是否会发生质变。而在这之前,战争将继续,哪怕拖得再久,付出再多。俄罗斯,已经表明了它的态度。
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