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的一个午后,郑维山正和作战室的参谋人员讨论着即将开展的战役。他们正在研究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战法和战术部署。突然,值班参谋匆匆跑进来,脸上带着几分紧张:“郑司令,彭总从北京的总机打来电话,要求您立即接听。”
听到这话,郑维山迅速起身,走向值班室,紧张而迅速地接过了电话。电话那头,彭总简短地与郑维山交流了20兵团当前的战况、任务执行情况和部队的状态。随即,话题一转,彭总告知郑维山:“军委已经决定,由杨勇接替你担任20兵团司令员,你可能要回到原岗位。”
郑维山沉默了一瞬,心中虽有些许波动,但很快便稳住了情绪,坚定地回应道:“彭总,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等杨勇同志到来,完成交接。”
电话那端,彭总似乎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些许的无奈与感慨:“郑维山,我一直很欣赏你的大局观和宽广胸怀。你代理20兵团司令员已经有一年多了,部队的成绩不小,带领他们打了不少胜仗。至于你转正的事,我也亲自向主席汇报过,但可能军委有其考虑,你理解就好。”
展开剩余74%郑维山听后,立刻向彭总表示感谢,同时也坦诚说道:“我心里确实有些不舍,但如果说没有遗憾,那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我相信自己问心无愧。” 彭总听后,再次肯定了郑维山的诚意和真爽。
在电话结束时,郑维山再一次表态:“现在大敌当前,新的任务也已经布置,职务的高低并不重要。作为一名老党员、老革命者,如果连这种小事都不能从大局出发,那我就真对不起组织了。”
挂掉电话后,郑维山迅速回到作战室,向在场的人员宣布了刚才的对话内容。他告诉大家,在杨勇到来之前,他会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直到完全交接工作给新任司令员。
临近月底,杨勇终于抵达朝鲜前线。那一天,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亲自前来,安排了杨勇和郑维山的交接工作。交接完毕,三人便坐下来讨论起20兵团的现状,以及朝鲜战场的整体形势。
郑维山详尽地向杨勇介绍了当前兵团的任务,特别是夏季攻势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他讲述得十分详细,杨勇则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理解。突然,郑维山停顿了一下,转向杨得志,说:“司令,我能再待几天吗?毕竟我这边还有些细节可能没说清楚,我希望能多与杨勇司令员沟通一下,带他去部队走一走,熟悉一下各个情况。”
杨得志听后,笑了笑,说道:“其实,彭总和志司早已考虑过这个问题。毕竟,20兵团在夏季反击战中担任主力,临阵换将可能会影响作战节奏。彭总的意思是,第一阶段的作战,仍然由你来指挥,杨勇则主要负责掌握战场形势,参与观摩,确保顺利过渡。第二阶段,杨勇就能完全接管指挥。”
郑维山听后,心里一阵暖意,点头答应。于是,他继续留在20兵团,与杨勇一同研究作战方案,商讨兵力部署等具体细节。尽管郑维山非常熟悉战局,他依然会广泛征求杨勇的意见,并不急于做出决定。两人密切合作,第一阶段的反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进入5月,郑维山准备离开,告别了周围的部队。然而,杨得志却在电话中告知他:“你还不能回19兵团,先来志司。这段时间,20兵团的任务还需要你来协调。你熟悉情况,我希望你能在这里帮帮忙,等战役结束后再回去。”
杨得志的安排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他对郑维山的能力和了解。回想起刚入朝时,杨得志担任19兵团司令员,而郑维山是副司令员。杨得志深知郑维山的能力,信任他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因此,他强烈向军委建议,暂时让郑维山留在志司,不回原单位,直到夏季反击战结束。这样一来,既可以利用郑维山的经验,也能保证战役顺利进行。
发布于:天津市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